心理創傷如何治療?教你分辨4大特徵,以及如何療癒創傷

作者:葉曉菁諮商心理師
有些心理創傷,不會在當下爆發,而是悄悄潛藏,直到某天浮現在日常之中。B君是一位企業高管,因工作外派與家庭安排難以下定決心而前來諮商,在談起與父親的關係時,才發現兩人常常一見面就吵架,即便B君性格上有著不服輸的執拗,內心卻早已留下「被父親忽略的傷痛」。為什麼會造成心理創傷?該如何調適改善?本文將帶你認識心理創傷的特徵、自我評估方式與創傷療癒的方法,幫助你學會與心中的傷痛和平共處,走向修復與成長的新道路。
心理創傷是什麼?
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觀點指出,心理創傷是個人在情感層面上經歷極度威脅性或無法承受的事件後,因過於痛苦且無法有效整合這些零碎感受,而被壓抑至無意識層面(Unconscious),形成未解決的內在衝突。弗洛依德在《超越快樂原則》(1920)中提出,創傷可驅使個人無意識地重現創傷情境,來試圖「掌控」過去未竟的經驗,就像俗話說的:「我怎麼老跌在同一個坑裡?」。心理創傷影響的深度除了外表可見的行為混亂,甚至能蔓延到個人從小建立的價值觀、信仰,以及與他人的關係模式Garland, 1999)。
心理創傷特徵表現有哪些?
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,經常見到早期創傷以延遲的方式浮現。過去在關係裡不安、斷裂與受挫的感覺,往往到成年後還如同魅影般,悄悄地影響現在的日常生活。以心理治療的觀點,若自己或親友出現以下特徵超過1個月,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,就可能需要考慮是否有心理創傷的可能性:
回憶反覆侵入:不受控的創傷記憶、噩夢、閃回(Flashbacks),導致傷痛觸發且不斷重歷其境。
情緒調節困難:過度警覺、易受驚嚇、暴躁,或注意力渙散。
逃避行為:刻意遠離相關人事物、情感麻木、人際關係僵化或難以信任他人、過度否認。
自我與關係改變:自尊低落、自我認同混亂、人際關係退縮或重複陷入有害關係。
懷疑自己可能有心理創傷?自我檢測是否有創傷後壓⼒症候群
心理創傷常並非表面的傷痛,而是隱藏在日常無法言說的情緒與反應之中。想了解自己或親友是否有心理創傷?可以參考以下創傷後壓⼒症候群量表第5版(PCL-5)表格,自我篩檢是否有創傷後壓力反應。
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量表 - 第 5 版(PCL-5) |
|||||
在過去幾個月中,以下情況困擾您的嚴重程度為: |
完全沒有 |
有一點 |
中等 |
相當嚴重 |
極度嚴重 |
1. 出現重複性、令人感到不安且不想要的壓力事件回憶? |
0 |
1 |
2 |
3 |
4 |
2. 重複夢到令人感到不安的壓力事件? |
0 |
1 |
2 |
3 |
4 |
3. 會突然感覺到或經歷同樣的壓力事件,彷彿又實際上演一次? (如同自己實際又回到當下並重新經歷一次) |
0 |
1 |
2 |
3 |
4 |
4. 當某些事情讓你想起同樣的壓力事件時,會感到非常沮喪? |
0 |
1 |
2 |
3 |
4 |
5. 當某些事情想起同樣的壓力事件時,會有強烈的生理反應(例如:心跳加快、呼吸困難、流汗)? |
0 |
1 |
2 |
3 |
4 |
6. 想逃避跟壓力事件有關的任何回憶、想法或感受? |
0 |
1 |
2 |
3 |
4 |
7. 想避開會讓你想起同樣壓力事件的外在事物(例如:人、地點、對話、活動、物品或情境)? |
0 |
1 |
2 |
3 |
4 |
8. 無法順利回憶起壓力事件的重要內容? |
0 |
1 |
2 |
3 |
4 |
9. 對自己、他人或這個世界有強烈的負面看法 (例如產生「我很糟糕」、「我有嚴重的問題」、「沒有人值得信任」、「這個世界只有危險」等想法)? |
0 |
1 |
2 |
3 |
4 |
10. 對於壓力事件本身或後續影響,會責怪自己或他人? |
0 |
1 |
2 |
3 |
4 |
11. 有像是害怕、恐懼、憤怒、罪惡感或羞愧等負面感受? |
0 |
1 |
2 |
3 |
4 |
12. 對過往喜愛的活動喪失興趣? |
0 |
1 |
2 |
3 |
4 |
13. 希望與他人保持距離或斷絕往來? |
0 |
1 |
2 |
3 |
4 |
14. 無法感受到正面情緒(例如:無法獲得幸福感,或對親近的人無法有愛的感覺)? |
0 |
1 |
2 |
3 |
4 |
15. 會有舉止急躁、暴怒或帶攻擊性的行為? |
0 |
1 |
2 |
3 |
4 |
16. 會做出風險過高的行為,或傷害自己的舉動? |
0 |
1 |
2 |
3 |
4 |
17. 變得「過度警戒」,或感覺自己時時處於戒備狀態? |
0 |
1 |
2 |
3 |
4 |
18. 感到神經敏感或容易受驚嚇? |
0 |
1 |
2 |
3 |
4 |
19. 難以集中注意力? |
0 |
1 |
2 |
3 |
4 |
20. 不易入眠或睡眠不好? |
0 |
1 |
2 |
3 |
4 |
參考來源: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量表 - 第5版(PCL-5)(2013年10月3日)威瑟斯(Weathers)、麗茲(Litz)、基恩(Keane)、帕米爾耶里(Palmieri)、馬克斯(Marx)與施努爾(Schnurr)——美國國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心。
PCL-5總分加總後可得到「整體症狀嚴重程度」的分數,當PCL-5切點分數在31~33分之間,或有一半的題項評分為2分(含)以上,請進一步諮詢心理專業人員協助。

造成心理創傷的3大原因
精神病理學教授Engel.GL於1977年《科學》雜誌上提出一個新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型,強調健康問題應該從生物學、心理學和社會因素3大方面綜合分析。
1.生理因素
下視丘—垂體—腎上腺軸(HPA軸,或稱邊緣系統)失調會影響壓力反應,而杏仁核過度活躍和前額葉皮層功能低下,可能會加劇心理懼怕反應。
2.心理因素
需要考量早期依附關係、認知模式、情緒調節能力和內在心理防禦機制的功能。
3.社會因素
社會支持系統與特定的文化脈絡都對個人心理有著深遠影響。包括預期之外的情緒超載事件、長時間持續的壓力,以及多重創傷的疊加,都可能是社會層面所帶來的影響。
心理創傷的成因絕非單一面向,而是由多種因素動態交織而成。生物—心理—社會模型強調,心理創傷是「脆弱性(Vulnerability)」與「壓力源(Stressor)」在不同層面上相互作用的結果。也就是說,人的脆弱性與外來的壓力會共同引發心理創傷的發生。
創傷治療有哪些方法?
創傷不僅會對個人的心理造成深遠影響,更可能影響日常生活與社交行為,以下介紹2種主要的治療面向,幫助你進一步了解創傷治療:
心理諮商/治療
原理:若將心理創傷定義為「時間的傷口」,精神分析心理治療的藝術在基於創傷的「事後性」本質(即延遲發生的反應après- coup)。在安全的諮詢環境中,探索創傷帶來的無意識內在衝突(如重複強迫行為),透過治療過程中的「移情—反移情」關係來修復早期創傷。讓當事人慢慢地理解自己創傷的原因、影響和意義,並逐步達到療癒的過程。
適用:長期人際關係議題。
效果:提升自我覺察,緩解過度僵化的防禦機制,如:壓抑、否認、合理化等行為表現。
整合性療法
正念減壓(MBSR):培養「不批判的當下覺察」,降低過度警覺性。
藝術/表達性治療:透過繪畫、音樂等非語言形式,處理難以言說的創傷(尤其適用兒童)。
支持團體:與相似經驗者建立連結,打破孤立感。
家庭/伴侶治療:修復創傷對親密關係的破壞,改善溝通模式。
如何進行創傷療癒?
在《創傷與復原》一書中談及創傷的2項核心關鍵——權能喪失與失去連結,其作者認為創傷治療會經歷3個階段:恢復安全感、回顧與哀悼,以及重新連結。而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,便能透過有品質的陪伴,為創傷帶來以下機轉:
1.關係修復與依附安全感
在治療過程中,透過「矯正性情緒經驗(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)」,重建對他人的基本信任,讓個案再次獲得安全感。
2.創傷記憶的再處理
過去如重播畫面般的記憶片段,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將碎片化的閃回記憶轉化為連貫、可述說的故事。經過敘說,能幫助神經系統重新校準將「戰逃/凍結」的反應連結回到「社會參與」的狀態,讓大腦區分「過去」與「現在」,而不再被創傷觸發(如聲音、氣味)瞬間被拉回恐懼之中。
3.自我認同重建與再連結
讓自我認同從「受害者」轉化到「倖存者」,並在過程中找回掌控感與意義感。接納創傷成為生命歷程的一部分,而不再因此定義自己整個人生。
正視心理創傷、療癒傷痛,讓捷思心理治療伴你走出過往陰霾!
心理創傷的調適與療癒是一段漫長的旅程,需要專業且值得信任的心理師協助引導,並透過專業技巧,才能順利幫助個案走出過往的傷痛。捷思心理治療所擁有經驗豐富的心理師團隊,並相信人的困擾源於關係,而療癒與成長的契機也蘊藏於關係之中。即使過去有傷痕,生命仍能在此之上長出新的意義。在「看見」與「承接」的過程中,捷思願意陪伴您逐步面對這些生命中的挑戰,讓這些困難有所疏通。透過捷思的成人個別心理諮商服務,我們將伴你走出過往陰霾,重拾生命的希望與力量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