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人過世走不出來怎麼辦?心理師用9種方式調適悲傷

作者:黃予岑 諮商心理師
當最親的爸爸、媽媽、兄弟姐妹永遠從我們生命中退場,我們會面臨許多負面情緒。這些負面情緒,有時也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,無法繼續往下一步前行。但其實,我們不需要走出來也不需要放下,允許自己傷心,並找到跟這些傷心和平共處的方式,它反而會成為我們的力量。現在就來帶你瞭解親人過世會出現的情緒、親人過世走不出來的原因,以及和這些傷痛和平共處的方法,幫助你帶著溫暖又美麗的回憶往前走
爸爸、媽媽過世走不出來?親人離世後面臨的5種負面情緒
失去至親是人生中最痛徹心扉的經歷之一,尤其是喪父、喪母之痛,往往讓人久久無法釋懷。在心理諮商的晤談經驗中,許多案主會分享他們在父母親離世後所經歷的情緒,他們通常會面對以下5種傷心失落或是對世界產生質疑的感受:
1. 強烈的悲傷與失落感
父母通常是我們最初的依附對象,他們的離世帶走了我們童年時最熟悉的安全感,這種空缺難以填補。
2. 罪惡感
許多人在親人過世後,會懊悔自己是否做得不夠、是否曾經忽略過他的感受,甚至後悔沒有在他生前表達更多的愛。有時候更複雜的是重要親人以意外或自殺的方式離開,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應該做更多而沒有做,甚至如果在最後一次接觸時是吵架而不歡而散,更會加深內在的愧疚感受,而成為一種難解的未竟事宜。
3. 無助與孤單
父母的存在有時候象徵著無條件的愛,然而父母的離去也會讓人覺得「再也沒有人會無條件愛自己了」,讓人感到世界失去了依靠,甚至覺得自己成了無根之人。
4. 憤怒與不公平感
有些人可能會對命運、醫療體系,甚至對其他親人產生憤怒,覺得親友的離世是不公平的。
5. 麻木與失去生活動力
有些人會陷入情緒低落的狀態,對周遭的一切都失去興趣,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與工作。
以上5種情緒都是喪親之痛所帶來的自然反應。然而,悲傷並非線性發展的情緒,而是會反覆浮現,並隨著時間緩慢變化。
親人過世走不出來是為何?5種原因讓人難以復原
當悲傷長時間無法緩解,甚至嚴重影響生活時,可能有以下5種原因,讓人難以從親人離世的傷口復原,無法好好面對未來:
1. 未竟事宜(Unfinished Business)
如果與過世的親人之間有未解的矛盾、未能表達的話語,哀悼的過程可能會更為艱難。
2. 哀傷模式的影響
不同文化、家庭對於悲傷的看法影響我們如何處理喪親,例如有些人被教導要堅強,但壓抑悲傷,反而會讓情緒累積。
3. 支持系統不足
缺乏親友的支持,或身邊的人不理解自己的悲傷,可能讓人感到孤立無援。
4. 個人心理狀態
若本身就有焦慮、憂鬱等心理困擾,喪親可能會加重情緒問題,使人更難走出悲痛。
5. 特殊的親屬關係
與重要他人的關係極為親密,或長期擔任照顧者角色的人,可能會因為失去身分認同而感到迷失。
親人離世的心理調適可以怎麼做?用9種方式和悲傷好好相處

喪親的調適過程需要時間,但有些方法可以幫助自己與悲傷共存,而不影響日常生活:
1. 允許自己悲傷
哀悼不是一場競賽,不需強迫自己快快恢復。允許自己感受痛苦,才是療癒的開始。
2. 理解哀傷的階段
Kübler-Ross的哀傷五階段(否認、憤怒、討價還價、沮喪、接受),以及Worden的哀傷四任務(接受失落的事實;經驗悲傷失落的痛苦;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;及將對逝者的情感重新投注在未來的生活上。),都不屬於線性的狀態,過程當中我們可能會來來回回地經驗不同的情緒。所謂的階段和任務只是一種說法,為了協助我們更可以學習面對失落,有時候需要給自己時間去好好體驗。
3. 調適喪親哀慟的雙歷程模式(Dual Process Model)
哀悼不只是沉浸在悲傷裡,而是擺盪於「失落導向」與「恢復導向」之間的雙重歷程。知道失去會帶來痛苦與悲傷,需要時間陪伴和連結失去的親人,同時也會透過這些悲傷開始理解自己需要改變生活、接受新事物,並關注悲傷以外的事情,即恢復導向,尋找自己的新身分、新角色和新關係,允許自己在懷念與日常生活中取得平衡。
失落與恢復的導向是個擺盪的過程,可能一天內就會出現不同壓力向度的擺盪,無論處理失落或重建生活,都有賴我們多給自己一些彈性。
4. 重新敘說與親人的故事
透過敘述,我們可以重新詮釋與親人的關係,將注意力放在親人對我們生命的正面影響,而不僅僅是失去。
5. 書寫療法
嘗試寫信給已逝的親人,表達內心的思念、感謝或遺憾,這有助於釋放內在的情感,並幫助自己更好地說再見。
6. 創造新的連結方式
我們可以透過紀念儀式、回憶親人生前的習慣,或與親人的信念價值保持一致,來繼續感受他們的存在。
7. 尋求支持
參加喪親支持團體、與信任的朋友傾訴,或尋求心理師的幫助,能讓悲傷不再孤單。
8. 調整生活步調
維持日常作息,適量運動、接觸大自然,透過身心活動來減緩悲傷帶來的影響。
9. 給自己時間
悲傷沒有截止日期,不要因為外界的催促而勉強自己「放下」,而是讓自己逐漸適應新生活。
我還能跟離開的人好好說再見嗎?用3種方式讓親人的愛永恆延續
在面對親友的離世,「告別」並不意味著遺忘,而是讓逝去的親人成為我們生命故事的一部分。透過以下3種方式,我們可以讓離去親人的一切永遠在自己心中延續。也許他們沒有離開,他們會藉由這些方式,一直活在我們的心裡:
1. 重新框架(Reframing)
試著將「失去」轉換為「延續」,思考親人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命,並帶著這份影響繼續前行。
2. 與親人進行象徵性的對話
可以在心中或透過書寫與親人對話,向他們訴說自己的近況與思念,這能讓內在的連結不間斷。
3. 建立「持續性的連結」
透過保留親人生前的習慣、參與他們曾經熱愛的事物,讓這段關係繼續在我們的生命中發生作用。
面對失去至親的悲傷絕非容易,讓捷思心理治療所伴你走過艱難時光
捷思心理治療所明白,每個人的哀悼歷程都是獨特的,無須與他人比較,也不必壓抑自己的情緒。如果你擔心自己在親人離世的悲傷花了太多時間與心力,或這些傷口影響了生活、感到自己因此停滯不前,可以透過成人個別心理諮商協助你探索與悲傷共存的方式。
悲傷是愛的延伸,它提醒我們與親人曾有過的深厚連結。我們無須將寶貴的回憶束之高閣,而是可以學習如何讓這份愛繼續溫暖我們的生命。如果你需要更多支持,或希望能被人好好接住,請不要猶豫尋求專業協助,讓自己在愛與哀傷之間找到平衡。現在就來瞭解捷思心理治療所的成人個別心理諮商服務,讓捷思心理治療所陪伴你度過每個需要支持的時刻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