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親子共讀]繪本分享:與孩子度過負面情緒

2025-03-01

作者:魏瑄慧 諮商心理師

[親子共讀]繪本分享:與孩子度過負面情緒
[親子共讀]繪本分享:與孩子度過負面情緒

陪孩子長大最開心的事情之一是與他發掘有趣的繪本。在圖畫中,重新思考自己與文字世界,包括各種人與人互動,的關係。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有關渡過負面情緒的溫暖繪本-《別傷心,我會陪著你》

《別傷心,我會陪著你》(原文書名:The Rabbit Listened)是一本很貼近小孩日常生活和情緒來時的反應,也是一本很溫柔陪伴父母,怎麼面對情緒怪獸上身的小孩。作者Dori Doerrfeld創作了一位名叫泰勒的小男孩。泰勒用積木蓋成的城堡倒了。泰勒很沮喪,好多動物朋友來幫忙。有的好想幫泰勒梳理情緒,有的義憤填膺,還有急於解決問題的,然後有開啟逃避模式的,更有小惡魔上身的。最後這些小動物都因為泰勒的態度不理不睬,悻悻然離開。這時候,安安靜靜來了一隻小兔子,坐在泰勒旁邊。然後,神奇的事情發生,泰勒恢復活力,故事結束在充滿期待的時刻。

與我的孩子椪柑共讀的時候,我們被這本書的氛圍感染。我們的閱讀步調很平靜,似乎都在享受書裡面帶來的理解、安慰和希望。後來,《別傷心,我會陪著你》一直在他點播上架的優先名單中。

陪伴從來不簡單,是直覺,也需要刻意練習

不過,實際上我練習陪伴椪柑度過負面情緒的過程,歷經很多撞牆期、磨合和調整。大約從椪柑2歲開始,隨著身體肌肉越來越有力氣,自我概念越來越浮現,他在生活中能夠做到更多事情,挫折、不如己意、著急等情緒也越來越豐富。他在溜滑梯底下鑽一鑽,猛抬頭撞到就大哭;也會因為搖搖晃晃地端盤子,不小心翻倒,氣噗噗;或者原本專注手上的物件,掉到地板上,示意媽媽撿起來,媽媽動作太慢,著急地發出抱怨聲。我會靠近椪柑,試著描述他現在可能的情緒,告訴可以怎麼用語言表達,然後嘗試著要抱他,或者幫忙他一起完成手上的工作。可惜事情從來不順利,椪柑情緒一來,總是要揮手打一打,打打地板,把媽媽推開,大哭到因為累了才情緒降下。我曾經試著告訴他,可以生氣,可以發洩,但是要去打去抓枕頭或小玩偶。不過,這些都徒勞無功,反而得到一顆更生氣的椪柑,狂喊不要說不要做。我被這樣的情境困擾很久,會感覺無助、自責哪裡做錯,然後會開始生氣,著急想停止整個他情緒激動,我也跟著浮動的負面循環。那時候我翻找教養書,常常與椪柑爸爸在夜深人靜回想,當天與椪柑的衝突到底發生什麼事情;三不五時也會與身邊的媽媽朋友們分享和訴苦;或者利用每次帶椪柑參加不同共學,與身經百戰的幼教老師們請教。像揉麵團一樣,很難馬上得到化解方法。累積著到某一天,我恍然大悟到原來誤區可能在我一開始與椪柑面對類似情境,我心心念念要引導他,卻忘記給他足夠的安全感。椪柑對安全感的需要,與他獨特的氣質有關。他的情緒很豐富,但他會被自己的情緒淹沒;他是一個很仔細的觀察者,但在幼兒時期,常常從自我有限觀點出發,然後誤解情境;他是一個對他人情緒敏感的孩子,但他很需要確認環境是否友善。當他情緒上來,已經進入交感神經過激的狀態,我的聲音和動作,對他來說比較多是侵擾:「媽媽沒有幫忙我穩定下來,媽媽是不是不允許我現在的行為,我也不知道怎麼辦,更多更多的失控感,讓我覺得很不舒服。」後來,我選擇了一天悠閒的早晨,輕輕鬆鬆地在過程中與椪柑核對,是不是過去在他難過傷心的時候,他希望媽媽走過去,先一個擁抱就好。我問他,是不是覺得媽媽有時候說很多話,告訴他不要打人,對他來說好像媽媽在責備。有沒有可能,椪柑需要的是擁抱後,媽媽跟他說發生什麼事情,他自己也會想要有自己的步調,慢慢消化,想一想。我跟他道歉,跟他說我們一起練習。椪柑當然沒有馬上說好,對,或者不對,這就是小孩。不過有種媽媽的直覺告訴我,好像他聽懂了什麼,好像我們之間的感受是同步的。這時候媽媽終於比較像是《別傷心,我會陪著你》裡面的小兔子吧!? 從父母自己出發,觀察孩子,給予適齡的情緒調節引導。覺得撞牆的時候,就找人聊聊吧。椪柑面對負面情緒的情況果然改善。他心情不好的時候,願意讓我靠近;在我們擁抱後,也可以開始練習怎麼樣用說的表達不舒服,以及有什麼其他方式可以解決問題。有趣的是,隨著他2-3歲間心智成長,他開始玩假扮遊戲,化解他的內在衝突。他會說:「媽媽我們來玩,你把我的東西搶走,你不還我的遊戲……這次換成你願意等,沒有搶我的東西。」這很像《別傷心,我會陪著你》,我覺得最精采的部分,其實在泰勒的想像世界中,他安全地經歷了所有負面情緒風暴。我想這回應到精神分析師Donald Winnicott描述的夠好的母親(good enough mother)意思:安全感的給予,在於修復,永遠不在完美無缺。而2-3歲這個年紀的孩子,以Donald Winnicott觀察,剛脫離絕對依賴父母的相對依賴期,父母需要做的是陪在他身邊,在他需要透過撒嬌以獲得安全感的時候,可以依賴;同時在他有能力練習自己完成的時候,父母不會像直升機或者魔術師般透視他的內心,插手幫他完成一切。這時候的父母,像是一個包容的容器,面對負面情緒時候的擁抱和等待,是鏡映孩子內心各種複雜感受,讓孩子不會太快跳到父母詮釋的情緒和行為狀態中,失去感受和行動的自由;然後父母對負面情緒情境的再理解和說明解決方法,是給予孩子一個穩定安全的界線,人都有情緒,但也都會很安全;我們都會慢慢長出方法,去面對不舒服,並且再冷靜後更有彈性地解決問題。 陪著2-3歲兒度過負面情緒的經驗談與大家分享與2-3歲孩子負面情緒共處的經驗,當然,隨著他長大,方法會不斷地調整。但我很開心的是,過程中,我能夠調整的最大原因是,身邊有一群親友對母親角色的包容,以及對孩子開放的想像和去理解的不斷嘗試。我沒有經驗到對母職和孩子狀態的批評,有的是理解和包容,還有一起思考的好奇。可見大人也很需要好品質的陪伴吧 :)度過負面情緒小撇步: 父母深呼吸:觀察自己為什麼急於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,擔心的是什麼。排除對未來的擔心,專注在眼前需要幫忙的寶貝。 非語言或語言訊息地鏡映情緒:對於較年幼,尚在練習語言的孩子,不見得要馬上教導孩子怎麼描述自己的情緒。畢竟,情緒是複雜的,簡化描述容易陷入僵化,或者只時當下焦急負面情緒的產物。可以擁抱,或者告訴孩子,自己看到剛剛發生什麼事情,孩子可能痛或不舒服等較中性的情緒描述。 等待,並且在情緒強度下降後,一起討論化解不舒服情緒的方法:對年紀較小的孩子,實際的措施,包括疼痛後的呼吸、擦藥,認識剛剛發生什麼事情,在孩子的心中會發生如同保護和安全界限的感受。這可以幫助他們認識,強烈的負面感受並不危險;同時也可以透過將注意力轉移到安全情境上,去經驗自我調節的能力。

我們使用了 cookies 來確保我們網站的運作正常與安全性,並為您提供最佳的使用體驗。

進階設定

您可以在此自訂您的 cookie 偏好。啟用或關閉以下這些類別,並儲存您的選擇。

必要 cookies 對於網站與註冊過程的安全性和正確運作都至關重要。
功能性 cookies 會儲存並啟用您在網站上的 cookie 偏好。
效能性 cookies 能夠幫助觀察網站的表現狀況。
行銷性 cookies 能夠讓我們衡量與分析網站的成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