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密關係的定義是什麼?假性親密關係看似和諧卻缺乏情感連結

2025-04-03
親密關係的交流,建立在信任、相互理解與共同成長的基礎上
親密關係的交流,建立在信任、相互理解與共同成長的基礎上

作者:林韋如 諮商心理師

感覺伴侶經常冷落自己?或是曾經的甜蜜感逐漸消退,從無話不談變成無話可說?一段長久的親密關係,並非永遠都會停留在甜蜜階段,隨著親密關係走向不同的階段,也需要調整不同的做法,才能與伴侶共同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,讓關係更加穩定。如果你對於兩人之間的關係感到失望,甚至因此感到焦慮不安。本文將由心理師帶你了解如何覺察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狀態,並在關係出現變故之前,找到方向讓伴侶關係重建安穩。

親密關係的定義是什麼?

與他人建立連結,是生物與生俱來的本能。為了確保生存,幼年時期的我們本能地依附照顧者,隨著年齡漸增,我們便會在社會中尋求與他人的連結。

親密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深度交流,其建立在信任、相互理解與共同成長的基礎上。在這樣的關係中,雙方不僅分享彼此的生活經歷,還會真誠且開放地表達感受和想法,展現各個面向的自己,包含沒有任何防衛地揭露脆弱的一面。因此,親密關係也代表著一段「真實的關係」。

親密關係的類型有哪些?

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互動模式,其實與我們早年和主要照顧者之間建立的依附關係密切相關。這些早期的人際經驗,就像一張地圖,默默地指引著我們日後如何與他人相處。

依附關係不只是情感的連結,也是一種早期的生存策略,它幫助嬰兒獲得安全感。Mary Ainsworth根據「陌生情境實驗」提出3種依附風格:

  • 安全依附(Secure Attachment):信任他人、能自在表達情緒與需求,也能接納對方的情感回應。

  • 焦慮依附 (Anxious-Ambivalent Attachment):擔心被拋棄,對關係高度敏感,常常需要確認對方愛不愛自己。焦慮依附的照顧者,通常時而熱情、時而冷漠。

  • 逃避依附(Anxious-Avoidant Attachment):避免情感親近,習慣獨立,不容易展露情緒或談論脆弱。逃避依附者的照顧者,對孩子發出的訊號通常缺乏反應。

後來有學者發現並提出另一種依附模式:

  • 混亂依附(Disorganized-Disoriented Attachment):同時渴望親密又害怕靠近,常出現在曾有創傷經驗的個體身上,個體可能出現不一致的行為反應。

親密關係的4個階段

有學者將親密關係的歷程分為4個階段:

  1. 甜蜜期(Honeymoon Phase):彼此還不了解對方,關係是建立在互相投射的意象上,包含了許多的希望和期待。此階段會讓人充滿活力、新鮮與刺激。

  2. 角力期(Power Phase):甜蜜期的能量逐漸消退,看見彼此的本質和行為,當看見對方不如預期的習慣,會產生試圖「改變對方」的行為。此階段易產生衝突、混亂,或者冷漠與遠離關係。

  3. 假性親密期(Pseudo-Intimacy):為維持關係,彼此壓抑內在需求、避免衝突,看似和諧但缺乏深層連結。

  4. 夥伴期(Committed Partnership):放下改變、責備對方的需求,開始以好奇對方的態度靠近彼此,能坦誠溝通與接納彼此的需求,知道關係不盡完美。

在假性親密階段,很多人誤以為已經「度過磨合期」,但其實只是進入一種沉默與角色化的互動。更進一步地看,可以發現假性親密中常出現2種角色:

  • 表演者:將自己視為「給予者」,努力付出、關懷、照顧對方,藉此獲得價值感。

  • 觀眾:接受表演者的照顧,讓表演者感覺自己是受喜愛的,維持「和平關係」。

扮演表演者的一方,藉由付出來照顧和舒緩對方的情緒;扮演觀眾的一方,藉由給予表演者肯定來「付出」,觀眾僅是被動地假裝表演者對自己有所幫助。角色的選擇,與我們的依附關係有關。孩子學習到扮演哪種角色、提供什麼方式會發揮功效,讓失能的照顧者相信自己是好爸媽,於是他終其一生會牢記這些好用的「工具」。日後,當他需要讓身邊的人感覺好過,也讓自己安全的狀況發生,就會將其派上用場。

假性親密關係可能會因為無法正視彼此的情感需求,引起雙方產生誤解
假性親密關係可能會因為無法正視彼此的情感需求,引起雙方產生誤解

假性親密關係是什麼?

假性親密是一種看似親密、實則缺乏情感連結的關係,它的核心是「忽視自我、對方真實情感」。例如藉由對伴侶過度付出、忽視自我的需求,以「換取」對方的照顧,維繫關係的表面平和。然而照顧並不等於愛和親密,但大多數的人常將兩者劃上等號。

這樣的關係並不少見,你可能會聽見:

  • 交往/結婚數年的伴侶認為「我一直都很照顧我的伴侶,可是他不知道,其實我也好想被照顧喔」。

  • 相處多年的家人,隱藏的心聲是「我父母很照顧我啊,不過總覺得他們並不認識真正的我...」。

  • 結識一段時間的朋友表示「我和某某很好啊、幾乎都不吵架的,但也說不上來哪個地方不對勁」。

那麼,我們為什麼會壓抑自己的需求?

許多在親密關係中容易退縮或討好的人,可能從小就學會了:「如果我太情緒化、太有需求,就會惹照顧者不高興」。

舉例來說:

  • 照顧者可能經常憂鬱、情緒不穩,小孩為了「讓大人好過一點」,只好當懂事的乖小孩、壓抑情緒。

  • 有時,甚至變成照顧者的「情感調節者」,學會安撫大人、幫助他們穩定情緒。

長大之後,我們可能延續這種模式,習慣「不麻煩別人」或者「背負他人情緒的責任」,我們習慣用過度付出、討好、獨立來維持關係——卻也在不知不覺中,離了自己,也遠離了真正的情感連結。

既然假性親密關係讓人感到疏離,為何我們還要維持這樣的關係呢?

假性親密是彼此聯手建立的「抵禦焦慮的機制」,它能避免揭露真實的自我,以及拯救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人、緩和內在的焦慮不安,如此一來也能避免面對自身的脆弱、羞愧感,以及關係的動盪。

假性親密關係有什麼不好?

假性親密關係的最大的代價在於,它僅能維持住關係的平和,卻因為防衛(隱藏自我、責備對方等)而帶來失衡及孤力感,就如同童年的依附模式被強化了。

由於無法正視彼此的情感需求,雙方會覺得自己被忽視或誤解。長期下來,這種關係可能會讓人感到窒息,甚至會從一開始的失望,轉變成長期的剝削和壓抑,難以被理解的情感會混雜著失落、哀傷和悲痛。

可能出現的狀態包含:

  • 感情逐漸失溫,缺乏情感交流與新鮮感

  • 個人情緒被忽略,產生倦怠與自我懷疑

  • 對彼此的誤解與疏離日益加深

  • 在真正需要支持時,發現無法靠近彼此

  • 可能出現外遇、情感逃避、甚至是關係暴力等危機

如何從假性親密關係中解脫,邁入下一個階段?

如果你發現自己正在一段假性親密關係中,請不要責怪自己。這其實是邁向親密夥伴期的旅途上,自然會出現的狀態,而非停滯不前的終點。當我們在關係中不斷感到「好像哪裡卡住了」,明明都已經努力溝通,卻常常演變成冷戰、誤解或情緒勒索,那麼,也許這不只是溝通技巧的問題,而是特定的關係模式正在悄悄運作。

這時,伴侶諮商能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,幫助彼此理解深層感受和內在需求的空間,3種階段性的改變如下:

1. 看見「你們為什麼會這樣互動」

在伴侶關係中,我們常常不是不願意靠近對方,而是被各自內在的防衛機制所困住。例如:

  • 有人在關係中習慣「壓抑情緒」,因為擔心表達會造成衝突。

  • 有人則變得「控制或指責」,其實是內心渴望被理解卻無力表達。

這些互動不是單方面的錯,而是雙方在不知不覺中「演出了一套習慣的模式」。伴侶諮商能協助你們探索關係的樣貌,理解彼此如何變成現在的模樣。

2. 在關係中看見彼此的需求,練習表達

很多人其實沒有被教導過:「我要怎麼表達自己的感受,而不傷害對方?在諮商中,我們會一步步協助雙方:

  • 找到自己的情緒脈絡(為什麼我會有這樣感受?)

  • 嘗試用「我感受到...」而非「你都怎樣怎樣」的方式對話

  • 學會接住彼此情緒,暫緩對彼此的防衛、否定或反擊

這是一種新的語言學習,讓情感不再只是壓抑或爆炸,而是可以被接住與理解的。

3. 從角色扮演回到「真實的我們」

在假性親密的關係裡,常常有「照顧者」和「被照顧者」的角色分工,彼此看起來親密,其實像在演一齣日常劇本。但你知道嗎?我們都值得被當成一個完整而真實的人來對待,而不是只是扮演一個功能性的角色。

伴侶諮商會溫柔地邀請你們:

  • 一起放下「表演」,開始靠近彼此真正的情感

  • 讓每個人不只是付出或接受,而是共同創造親密

  • 從「合作生活」走向「共享生命」

關係的改變,不是一夕之間完成的,而是在每一次願意理解彼此的對話中慢慢建構出來的。

如果你們願意,伴侶諮商就像一盞燈,照亮那些你們還沒說出口,但心底早已感受到的情緒與渴望。這不是指責誰錯了,而是邀請你們重新看見——「我們其實都希望被愛,只是不知道怎麼靠近」。

想改善親密關係?捷思心理治療所帶你與伴侶建立溝通的橋樑

捷思心理治療所相信,人的困擾源於關係,療癒與成長的契機也蘊藏於關係之中。無論是感覺伴侶間失去親密感、相處時容易因為觀念不同造成爭吵,又或是其中一方想分手或離婚等問題,捷思的伴侶/婚姻諮商服務,將由專業且具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師團隊進行諮詢,可以在你對伴侶關係感到不知如何是好時,引導雙方增進對於彼此的理解,並找到最適合這段關係的溝通方式。


延伸閱讀:

如何面對另一半外遇?透過外遇諮詢學會修復自我與修補關係

心理諮商是什麼?就是聊天嗎?一篇帶你了解諮商的效果及目的


我們使用了 cookies 來確保我們網站的運作正常與安全性,並為您提供最佳的使用體驗。

進階設定

您可以在此自訂您的 cookie 偏好。啟用或關閉以下這些類別,並儲存您的選擇。

必要 cookies 對於網站與註冊過程的安全性和正確運作都至關重要。
功能性 cookies 會儲存並啟用您在網站上的 cookie 偏好。
效能性 cookies 能夠幫助觀察網站的表現狀況。
行銷性 cookies 能夠讓我們衡量與分析網站的成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