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/青少年個別心理諮商
陳雪如 諮商心理師
青少年諮商怎麼進行?
1. 單獨諮商:先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
我通常會先單獨與孩子會談,這是因為孩子在父母面前往往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。這一階段的目的是釐清孩子「自己」希望解決的議題,而不是父母認為該解決的問題。
透過這種方式,孩子能感受到諮商是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安全空間,進而更願意分享內心的想法。
2. 與父母對談:徵求孩子同意後進行
在了解孩子需求後,我會徵求孩子的允許,再單獨與父母進行對談。在與父母見面之前,我會先與孩子溝通對談的目的和重要性、討論哪些內容可以分享,以及需要保密的部分。這樣的透明溝通有助於增強孩子對諮商過程的信任。
3. 父母的角色:父親與母親共同參與的重要性
在與父母對談時,我會鼓勵爸爸與媽媽都參與其中。
父親參與的意義:父親的支持往往能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關愛,並減輕母親在教養上的壓力。
母親的需求:許多母親在家庭中承擔了過多的責任,參與諮商的過程也能讓她們獲得情感支持。
父母的積極參與有助於建立更好的親子互動模式,減少家庭中的緊張氛圍。
4. 作為橋樑:幫助親子間有效溝通
在諮商初期,我的角色是「轉譯者」,將孩子的想法傳遞給父母,並幫助父母了解如何以孩子希望的方式進行互動。例如:
向父母解釋孩子的心理需求。
鼓勵父母採取更適合孩子的溝通方式。
親子一起諮商的重點不是在修補「問題」,更重要的是親子間的裂縫,能不能趁這個好珍貴的機會,也一起修補起來。讓愛,無礙。
青少年諮商與學校輔導有何不同?
1. 父母參與的頻率與深度不同
學校輔導老師由於時間與場域限制,很難邀請父母進行深入的共同諮商。而外部的心理諮商則由父母帶孩子來,能更容易將父母納入治療過程中。
在實務上,許多青少年孩子前來個別諮商,但談到後來發現,他們內心深處最想處理的議題,是修復跟父母之前的那道漸行漸遠的隔閡。外表看起來對父母很不屑、只想推遠父母的青少年,其實內心深處,仍是非常在意「我是個被父母喜愛的孩子嗎?」孩子對父母愛的渴求,其實不曾消停過。
2. 家庭系統觀點的應用
從家庭系統的概念來看,當一個孩子出現問題,其實是家中每個人都需要負責,這位「問題孩子」只是作為顯現家庭問題的代罪羔羊。因此,邀請父母加入諮商,能從根本改善親子關係與家庭氛圍。
當一個孩子出現問題,父母也著急,卻往往用錯方式表達擔心,造成孩子壓力、親子衝突加劇、關係惡化。父母急著像熱鍋上的螞蟻,但這焦慮卻把孩子淹沒。因此父母透過專業的心理師,對孩子心理疾病的病症與用藥有正確的理解跟觀念,較有機會不誤解孩子、跟孩子相處順利。
在我的親子諮商經驗中,只要來談青少年的父母非常樂意並積極地加入治療,我就知道,這個孩子好轉的機會非常大。
什麼情況需要帶孩子進行諮商?
1. 預防性諮商:問題剛浮現時就尋求幫助
預防勝於治療,當發現孩子有點狀況時,就可以帶孩子來身心科看診或諮商,讓專業人士評估孩子的身心健康。
另一方面,當孩子問題逐漸浮現的時候,覺得談也可以、不談也可以的時候,通常就是該約心理師談談的好時機。心理師會幫助家長跟孩子整理自己,進一步向內探索自己真正要什麼。
2. 問題惡化時的及時介入
很多家庭在這個時候會選擇「忍」,「忍」過去,孩子自然會慢慢變好,一切會回復原狀。但事實上,有相當大比例的家庭,孩子一直「有事」下去,且「事情愈來愈大條」,屆時要醫治自然曠日費時。
例如:
拒學或逃避社交。
自傷、自殘或過度焦慮。
出現精神異常徵兆,如幻聽、妄想等。
當出現這些明顯問題時,應立即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。
專業心理諮商的價值
能及進行心理諮商,透過心理師專業協助探索、釐清孩子狀態,以及協助親子間溝通目標與期待,親子衝突能減少很多,及早治療,讓小問題消失,切莫閒置成「大問題」,星火燎原,才要找心理師處理。
長大的成人也許忘記了,好好長大,其實很難。但即便充滿傷痕,傷痕,仍有癒合的可能。
希望每個孩子,都能好好愛人,與被愛。